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2023年度运行情况

发布日期:2024-03-05 10:34   来源: 作者: 阅读次数:4742 
字体:
分享:

2023年,地震纪念馆深入贯彻中央、省委领导关于保护好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的批示精神,以建设“抗震救灾精神标识地、地震遗址和文物保护利用试验地、生命教育及应急救援研学培训地”为目标,细谋划、重落实,开拓创新、砥砺奋进,深入挖掘利用场馆资源,充分发挥场馆功能作用,不断提升运行管理水平,持续增强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各项工作得到了上级党组织和各级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

党的建设得到全面加强。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紧紧围绕“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聚焦根本任务和具体目标,执行清单制,坚持把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等融合推进,“学习身边榜样”“立足岗位作贡献”“我为群众办实事”等活动有序开展,引导党员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肩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保护利用地震遗址的政治责任。制定党建绩效考核办法,推进机关党建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专题分析研判意识形态工作4次,开展支部书记履职评议1次,切实履行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采取有效措施整改巡察反馈问题,扎实开展作风建设和廉政警示教育活动,机关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推动党建业务深度融合。

展陈质量得到优化提升。维护“山川永纪”基本陈列34次,新上展文物16件套,撤展文物4件套,更换写真、灯箱片51处,提升调整布展1次。自主策展“心暖花开——汶川特大地震心理援助十五周年纪念展”“大灾巨变锦绣家园——油画艺术展览”2场,联合延安革命纪念馆举办“山川永纪——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图片展”,联合绵竹市汉旺地震遗址公园等联办“地震遗址保护利用成效展”等4场,引进“延安精神永放光芒图片展”1场。输出展览10场,其中在重庆北碚区天府镇、重庆自然博物馆新馆举办防灾减灾科普和地震亲历者口述史展览3场,在绵竹图书馆等地巡回展览3场,在四川旅游学院、绵阳铁牛广场等地巡展4场次。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商借文物、藏品及资料47件(套),与三台县博物馆联合办展展出展品195件。举办“地震遗址保护利用成效展”“汶川特大地震珍贵文物专题展”等线上展览4场。展出“可移动文物数字化”“5•12地震遗址遗迹数字化”等数字展项10个。

征集保管得到充实规范。编制《地震文献实物资料中长期征集规划》,在《四川日报》发布征集公告1次,录制大型口述史5组、亲历者口述史12人,举办捐赠仪式3场,先后面向省公安厅、浙江德清县委宣传部(及陆松芳家属)等有关单位、个人征集469件(套)地震实物和数字资源,新增藏品37件(套)(实际数量372件)。建立健全文物库房管理制度并落实可移动文物安全责任,清点核对在库藏品数量,建立《藏品总登记账》,完成珍贵文物藏品档案备案。完成四川省红色标语类革命文物调查,上传387条文物藏品信息。完成文物鉴定评级73件/套,其中鉴定三级文物4件/套、一般文物55件/套、资料14件/套。完成藏品数字化保护、红色基因库建设项目,公开馆藏文物信息1874件,采集1197件藏品数字信息,上传数字资源2002份。

开放服务得到公众好评。地震纪念馆客流量自动监测系统已并入四川省文博数据采集系统,系统全年异常率为50%以下。地震纪念馆主馆全年累计开放353天,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开放365天,累计接待观众116.36万人次。延时开放128天。在售文创322款,2023年新开发文创6款,文创收入11.4万元。新增便民服务设施12项,其中建设生态停车位312个、休息长廊50余米,新增直饮机(冷、热水)5个、免费手机充电3处,维修平台、栈道及座椅50余㎡,新增临时厕所5个,改造提升志愿者服务岗亭、配备完善红十字救护站、提供宠物免费寄存服务等。充分发挥场馆辐射带动作用,支持融入石椅村片区高质量发展工作,吸引社会公众前来参观纪念,辐射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社教活动得到持续开展。原创“小小讲解员志愿服务”“‘七进’宣讲宣教活动”“研学教育系列活动”等教育项目6项,累计开展教育活动343场,其中抗震救灾精神宣讲团先后走进延安、重庆以及在绵高校、机关、企业等宣讲抗震救灾精神38场,抗震救灾精神宣讲小分队宣讲活动29场(包含线上直播讲解活动11场),研学实践活动251场,节假日主题活动20场(其中主题线下活动12场,线上直播讲解活动8场),联合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社科联、市教体局举办“地震纪念馆杯”主题活动1场,“小小讲解员”志愿服务活动3场,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主题“微”讲座9场。全年开展定时义务讲解1270场次,收费讲解或其他免费讲解4053场次,讲解服务收入25.216万元。先后与西南财经大学、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四川文化艺术学院等签订合作协议,共建思政教育、教学科研和研学实践基地等。《青春无悔,不负韶华——记5•12汶川特大地震中的时代青年》获“首批四川省文博研学课程推荐”。

宣传传播得到创新突破。市级以上媒体宣传报道101次,其中国家级媒体宣传报道10次,省级媒体宣传报道30次,市级媒体宣传报道61次。央视13频道《朝闻天下》“一份特殊的纪念品”以专题形式报道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光明日报专版刊发了《两大纪念馆共同倡议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文章,与川报集团合作共同创作了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国际宣传片。省文物局网站采纳5•12汶川地震纪念馆报送的《5•12馆“金牌讲师团+小小讲解直播团”国庆假期首次亮相,共同传承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等新闻稿件8篇。注册了官方微信公众号、抖音账号、微博账号,开发了地震纪念馆微信小程序。发布各类短视频117个,开展“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普及防灾减灾科普知识”等线上直播活动11场次,为27245位社会公众、39个单位提供了参观预约服务,为9320位社会公众提供了智慧导览服务。地震纪念馆微信公众号累计有27913人关注,发布209篇新闻。微信视频号累计有1650人关注,发布72条视频。新浪微博累计有粉丝742位,发布142篇新闻。抖音号累计有粉丝15380位,发布各类视频45个。

学术科研得到稳步推进。成立并运行“抗震救灾精神与地震文物协同研究中心”“地震遗址文物保护与建筑抗震研究实验室”,“抗震救灾精神与地震文物协同研究中心”获省文物局授牌。创建为“区域文物保护中心”培育对象。启动实施《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区文物本体建筑监测预警项目》,利用无人机、北斗、物联网传感等技术建立监测平台。利用馆藏文物数字化成果,在官网、小程序公开藏品信息。鼓励支持本馆人员龚奎等发表《浅析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周边环境治理对遗址保护的影响和保障作用——以老县城遗址周边地质灾害治理为例》等论文12篇。公开出版《抗震救灾精神研究》学术专著1本,编印《红色场馆工作通讯》2期。赵建平、阙小勇、安卫忠等承担省文物局2023年文博科研课题《新时代地震灾难遗址遗迹及主题纪念场馆传承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路径研究》等3项,谭志淼等承担绵阳市社科课题《可移动革命文物展览形式探究——以地震文物为例》等4项。协办、承办、主办“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讨会”“地震遗址保护利用工作交流会”等学术会议5场。

地震遗址得到有效保护。开展老县城地震遗址不可移动文物巡查,防汛减灾、地震遗址文物保护与建筑抗震研究实验室工作。完成计生局等地震遗址本体建筑加固防护项目3个,完成地震遗址127栋文保建筑安全性评估和地震遗址信息采集,完成省级财政防震减灾专项资金项目1项。西山坡水毁修复等遗址周边地灾治理2个项目已纳入国家自然资源部项目库,地震遗址老城区防洪堤建设项目可研已批复,启动第九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准备。积极争取省委宣传部、省发改委等8部门联合印发《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保护利用工作方案》。

安全维护得到切实保障。层层压紧压实安全生产、防汛安全、文物安全责任,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安全生产制度。馆主要领导带队开展安全隐患排查12次,完成老县城辅道钢板加固、高压开闭所维修、三道拐厕所破损维修等安全隐患整改18处。组织“安全生产月”和“119”主题安全教育培训活动,开展森林火灾防控、文物应急抢救、防汛应急疏散演练和网络舆情处置等实战演练及桌面推演10次,采购消防车、油锯等应急车辆和工具,组建消防应急队并开展日常训练,提升场馆人员应急处置能力。公开确定有资质的公司承担电梯、高压系统、空调等维保、检修、报验服务,公开采购纪念馆区域物业服务单位,严格落实服务绩效考核。按程序采购配备场馆、遗址、文物库房灭火器、消防水池、消防水管等,组织清理景家山崩塌体、启明星至后大门杂草、杂树,安装安全防护网3000米、拒马护栏26米、闸机7组,场馆及周边区域安全稳定,未发生一例安全责任事故和网络舆情事件。

队伍建设得到锤炼培养。与延安革命纪念馆签订合作框架协议,联合发布《弘扬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延安倡议》,互派讲解员开展学习交流活动。安排我馆干部职工先后到渭南市博物馆、赵一曼纪念馆、宜宾博物院等场馆学习陈展改展、社会教育工作经验。组织地震纪念馆干部职工先后参加第十三届国家综合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博物馆协会纪念馆专业委员2023年通讯员工作座谈会暨革命类纪念馆青年学术研讨会、“家•校•博”协同育人研讨会等学术交流会议。制定并印发《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科研工作考核办法》,鼓励馆内职工发表论文、承担研究课题。通过考试招聘引进文博专业人员2人,启动“抗震救灾精神金牌讲解”培养项目,黄艳、羊芳等5人获省级及以上赛事奖项。

社会评价得到充分肯定。2020年11月核定为国家一级博物馆。顺利通过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年报审核。规范整理2023年运行评估资料。地震纪念馆先后被核定、命名、授予各级荣誉授牌39个,其中国家级荣誉授牌10个、省级荣誉授牌21个、市级荣誉授牌8个,网络评价优。2023年,“大思政课”优质资源项目等获得国家级表扬3项,获得省文物保护及活化利用记大功专项奖励集体、“具有影响力的川渝科普场馆”等省级表扬9项,获得“绵阳市少先队实践教育基地”等市级表扬3项。

与此同时,抓实抓细灾后重建项目财务决算、办文、办会、综合协调、财务管理、精神文明建设、工会、妇女、团委等工作,规范使用免费开放资金,印发内部管理制度5个,召开理事会4次、监事会2次,完成四川省文明单位复核工作,扎实推进全国文明单位创建工作,关心关爱职工,保障职工合法权益,志愿服务常态化,举办有益职工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营造科学严谨、务实高效、感恩奋进的机关文化氛围,创设整洁、和谐、安全的工作环境。


                        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

                             2024年1月12日